您的位置:创新中国网 > 新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中国轻工大国工匠曹爱勤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1日 10:57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司马错   阅读量:6964   会员投稿
导读:墨香漫卷绘人生,刀韵流转铸华章——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中国轻工大国工匠曹爱勤她,生于瓷都,长于窑火之间,一生都与瓷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年近花甲,依然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毅然踏入了中国传媒大学之殿堂,深耕人物画专业。五十余载春秋,她深耕陶...

墨香漫卷绘人生 ,刀韵流转铸华章

——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中国轻工大国工匠曹爱勤

她,生于瓷都,长于窑火之间,一生都与瓷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年近花甲,依然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毅然踏入了中国传媒大学之殿堂,深耕人物画专业。五十余载春秋,她深耕陶瓷手工艺之沃土,将半刀泥雕刻、彩绘、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篆刻、书画等多门技艺融会贯通,独树一帜。她是首批轻工“大国工匠”,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省工艺美院、英国剑桥设计艺术中心等特聘教授,亦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手工艺大师、中国雕刻艺术大师、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遗研究员等诸多国家级殊荣之集大成者——曹爱勤大师。

砚池蕴锦绣  ,雕刀流华光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是千年瓷都景德镇所孕育的瓷器之美。漫步于景德镇的古街巷陌之中,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瞬间穿越回那瓷器盛世的辉煌岁月,深切地感受着这座千年瓷都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高岭瓷土塑千年,烽火仙师传万代。”这是景德镇六代窑工之后曹爱勤陶瓷艺术之旅的渊源。曹爱勤出生于陶瓷世家,其家族血脉中流淌着对陶瓷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曾祖父曹火旺、祖父曹和炎、父亲曹有恒(被誉为“风火仙师”,能够凭借窑炉中火的颜色和热度,精准地判断出窑内温度是否达到理想状态),皆是景德镇陶瓷界的老艺人和把桩师傅。幼年时期,曹爱勤便常随父亲踏入窑场,亲身参与陶瓷制作的每一环节。她聪颖好学,勤奋刻苦,工友们都亲切地唤她为“风火神的女儿”。自此,“瓷”便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自古有云:“学无止境,至老不衰。”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曹爱勤将全部的爱与勤奋都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自与瓷艺结缘之日起,她便矢志不渝地追寻着陶瓷艺术的精髓与至理。五十余载的艺术春秋,她矢志笃行,勤勉不辍,在景德镇市工艺雕刻厂、东风瓷厂、风光瓷厂、浮南瓷土矿等单位深耕细作,得到雕刻艺术巨匠杨正生、许亦农先生的精心点拨,又在徐亚凤夫妇的慧眼识珠与悉心引领下,深入钻研陶瓷创作与绘画技艺,逐渐在陶瓷艺术殿堂中绽放出璀璨之光。

千禧之年,曹爱勤毅然决然地跨越重洋,远赴英国求学,潜心钻研西画艺术之精髓。终不负所望,荣获了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将西方绘画的深邃理念与精湛技艺融入自己的艺术血液之中。年近花甲,她亦未选择享受当下,而是再次踏上求知之旅,叩响中国传媒大学之门,拜入国画大师张道兴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深化对中国国画山水、人物等专业的实践与研究。

师古不泥古,推陈又出新。中西两方的素养使曹爱勤在艺术创作中能够汲取传统绘画之精髓,自觉地融汇设色之巧、烘托之韵、没骨之技、线条之美、笔画之神,使作品呈现出色美如天青、温润如璞玉的独特魅力。同时,她亦博采西方绘画之精华,巧妙运用透视之法、明暗之对比、体积之构建、质感之呈现,将中西艺术之精髓融于一体,推陈出新,创作出独具个人风格与深度的原创佳作。

尤其是在陶瓷半刀泥雕刻领域,曹爱勤不仅深得家族传统技艺的精髓,娴熟掌握技艺的奥妙,更以非凡的创新精神,勇于突破行业的固有范式,巧妙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合,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她曾言:“我在继承家传洪洲瓷雕与半刀泥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又将印章、玉雕、木雕、石雕等诸般雕刻技法融会贯通,使雕刻技艺得以质的飞跃与创新。”

天地浩渺,乾坤广大。唯有遍历世间百态,方能领悟何为真正的世界级艺术。曹爱勤深知,传世之作非横向比较他人所得,而应纵向衡量于时光长河中,是艺术家倾注心血的结晶,真正的艺术作品能跨越时空,触动人心之弦,产生共鸣。因此,她始终坚守艺术初心,以匠心独运之技艺,创作出能够历经岁月洗礼而愈显珍贵的作品。

毫端舞风云  ,匠心映乾坤

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其精髓却恒久流传,犹如江水绵延,虽历万变而不离其宗。陶瓷雕刻的发展,可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源于传统,超乎传统”;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亦可“吐故纳新,自成芳华”,建构起独具魅力的艺术话语体系。

据悉,半刀泥工艺,被誉为瓷器上的舞动刀法,是景德镇传统工艺中一枚闪亮的星。此技艺独具匠心,以刀代笔,以细腻的手法在素坯上刻画成型,再施以釉料,经过高温淬炼而成。半刀泥技艺之精妙,在于对刀工的极致要求,执刀者需掌握恰到好处的力度,方能成就佳作。多一分力则坯体易破,少一分力则立体感不足,唯有运用半分之力,方能尽显其神韵,故名“半刀泥”。它(半刀泥刻花技艺)是在宋代刻花装饰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其基本技法涵盖了“刻”“划”“剔”“扒”四种。刀下根根刻划纹样线条都具有深浅变化,虚实相间,图案有凸起之感;刀法灵动跳脱、奔放潇洒、轻快酣畅,如行云流水。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曹爱勤匠心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陶瓷半刀泥雕刻大瓷缸,以元代绘画巨匠黄公望之旷世杰作《富春山居图》为灵感之源,采用陶瓷素坯之精妙雕刻技艺与釉色综合装饰之法,终将这幅传世名作于“瓷上合璧”。此作品布局严谨,章法有序,刀法自如,山水隽秀,每个章节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此作品不仅荣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殊荣,更摘得了首届中国工艺美术百鹤杯金鼎奖的桂冠,实至名归地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中的“国之重器”。

《江山永固》陶瓷半刀泥雕刻瓷板画,以深邃之思,赋予了瓷器崭新的艺术生命;《国泰民安中国梦·春风和熙百姓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统江山》等陶瓷莲子缸和瓷福筒,以及《福娃》青花斗彩瓷瓶等作品,同样凭借其创意新颖、工艺精湛、章法有序、线条优美、刀法刚劲,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百鹤杯和百花奖中脱颖而出,荣获了金鼎奖、特等奖、金奖等多项殊荣。

特别是《中华国医图》半刀泥雕刻作品(融汇青花釉里红与陶瓷半刀泥等精湛工艺技法),以陶瓷巨型大缸为瑰丽载体,以古今中外十五位中国中医药专家为创作源泉,自伏羲制九针之智慧起始,至神农尝百草的勇敢,穿越《黄帝内经》之深邃,历经华佗刮骨疗伤的神技,直至现代屠呦呦、张伯礼、李光熙等杰出医者的贡献。每一位专家皆成一典故,以瓷绘传奇,歌颂中华中医药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挽救了无数生命)。

该作品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熔古铸今,章法井然有序,刀法运用自如,线条流畅优雅,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形神兼备,仿佛穿越时空,与观者共鉴中医药学之光辉发展历程。2023年,在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和第六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该作品隆重亮相,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无数观众为之驻足观赏,赞叹不已。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中华国医图》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瓷越千年、黄钟大吕之作。

岁月如居,徽墨入神。如今,从法国的卢浮宫到塞内加尔的国家博物馆,从泰国的国家博物馆到英国的剑桥大学,再到中国的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及文联等重要机构,曹爱勤的作品无不闪耀着璀璨的艺术光芒,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一生择瓷韵  ,扶弱传文光

择一事,终一生。“工夫深处独心知”,曹爱勤矢志笃行于艺术之道,孤独却成就了件件独孤作品。半世纪如一日,她始终如一,孜孜矻矻,潜心磨砺,将篆刻艺术与陶瓷器物熔铸一炉,使陶瓷雕刻装饰艺术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为陶瓷文化的繁荣发展添了一抹浓墨重彩的一笔。她说,纯手工一刀一刀精心刻画,劳眼伤神间蕴含着无尽的耐力与细心,只要身体尚能动弹,她便会一直坚持下去,用双手诠释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因为,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近年以来,曹爱勤以其深邃的学术积淀与独到的洞察力,于国家核心期刊及知名出版社发表了众多极具学术价值的论文,总计二十余篇,并著有两部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著作,为陶瓷艺术的理论研究贡献了新的篇章。2024年伊始,曹爱勤荣登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璀璨大屏,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道亮丽风景。同年三月至四月间,她的艺术作品更是被遴选展示于北京地铁的众多线路的各个站台,以及繁忙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繁忙的都市生活增添了一抹艺术光彩,以“瓷”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以及更加直观立体的中国形象。

此外,曹爱勤还频频受邀前往世界各地举办艺术论坛与展览。她曾先后受邀至英国剑桥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法国卢浮宫、德国迈森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大国工匠对话世界”曹爱勤艺术论坛暨非遗作品展,以及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中国景德镇陶瓷作品欧洲巡展”等系列活动。与清华大学美院李砚祖教授一起走进剑桥大学同台对话,话说中国陶瓷的前世今生,进一步弘扬了中华的陶瓷文化。

她常说“艺术为人民,文化兴强国!”作为人民艺术家,曹爱勤不仅以艺术创作、弘扬陶瓷文化为己任,更致力于用艺术服务人民,关注弱势群体。她为救助弃婴和助养残疾儿童倾注了母亲般的温暖与关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回馈社会;她在历次国家重大灾难面前,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特大洪水灾害,抑或抗击疫情(捐赠作品交由江西省红十字会拍卖,所得善款1300余万元,全部用于购买抗疫药品及设备,支持江西省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工作),她积极捐款捐物,为抗灾救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最具爱心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而今,曹爱勤精心甄选并悉心培育了众多青年才俊学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品质,引领并激励着广大青年从艺者砥砺前行、矢志不渝。展望未来,她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投身于陶瓷雕刻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之中,同时,亦将梳理毕生从业的历程与心得,著成系统文献成果,以期让陶瓷雕刻这一传统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洪流中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