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内卷”会倒逼从锂电池到整车制造企业寻找差异化竞争策略,加速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促进优胜劣汰,有利于构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作者:远山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绿色出行的大潮中,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堪称最为“内卷”的选手之一。这其中,锂电池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内卷”迹象愈发明显。在去年年底的一场行业会议上,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表示,在新一轮发展周期中,下游需求增速将下滑,产能利用率将下降、产能过剩、材料价格将持续下跌。碳酸锂作为锂电池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一年时间从60万元/吨的高点跌至13万元/吨,似乎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近日,工信部发布的《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和《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是要为这种过度“内卷”降温。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其背后蕴含的深意,不仅关乎产业的短期调整,更是中国新能源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抉择。
显然,工信部的政策指向很明显:作为产业上游的锂电池行业,如果继续延续一味扩大产能的传统发展模式,必然会持续引发价格暴跌、库存高企等问题。《征求意见稿》旨在推动行业从“量”的竞争转向“质”的飞跃。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新材料、新工艺,不仅能够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延长使用寿命,还能有效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提高产品质量也意味着提升消费者体验,增强品牌信誉,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宏观角度审视,新一轮“去内卷”改革还关乎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的未来。
“产能过剩”是这两年来缠绕新能源车行业的话题。一些国外官员和媒体对此多有质疑。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期回应称,“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尚未达到严重的产能过剩水平。”国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上半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为50.39%,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这意味着,新能源车行业的增量蛋糕依然诱人。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能源车行业正走向更为激烈的竞争格局。一方面,小米汽车等新入场选手凭借品牌效应、资金实力以及在智能化、用户体验方面的创新优势,引发新一轮的价格战,迫使传统车企加快产品迭代与技术创新的步伐。
另一方面,这种竞争格局的重塑,也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与优化,推动行业整体向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从长远看,“去内卷”会倒逼从锂电池到整车制造企业寻找差异化竞争策略,加速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促进优胜劣汰,有利于构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正如达尔文所言,能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中国新能源车行业正处于这样的适应与进化之中。
工信部的最新指引,是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自我革新与升级的号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行业需要以创新为翼,质量为基,成本控制为盾,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身。所有参与者要在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上不断突破、跑得更快,从而在全球新能源车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也因此,《征求意见稿》鼓励锂电池行业在创新方面加大投入,这将为整车行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例如,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将进一步提高,充电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这将极大地提高其实用性和便利性,推动其更广泛应用和推广。
由此,我们或可得出结论,《征求意见稿》的背后,是主管部门对中国新能源车行业未来方向的指引。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整个行业向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虽是一场艰难的战役,但只有如此,中国才有望打造出一批具备更强竞争力的新能源车企,在全球市场上用产品征服消费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