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1月1日报道: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其生命相比足月儿更加脆弱,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研究表明,长期高质量的随访和健康管理将有效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和存活率。如今,如何系统性地加强随访工作已成为了医护人员共同面临的挑战。
东方网记者今天从“互联网+早产儿随访管理质量改进项目研讨会”上获悉,完善建立“互联网+早产儿随访体系”意义深远。“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通过控制饮食和锻炼去做自己的健康管理,我们为什么不从生命的最早期就开始干预?而是等长大后肥胖了、生病了再去管理自己的健康呢?”一妇婴新生儿科主任刘江勤在研讨会上指出,“不管是生活习惯、教育方式、慢病管理、心理辅导还是营养管理等,医务人员、家庭和社会三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医疗这个更好的手段,为早产儿建立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一妇婴分娩量巨大,在上海出生的每6个孩子里,就有1个是在一妇婴出生的。随着医疗救治水平、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二孩时代的来临,早产儿也越来越多。围产医学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救治技术的进展让早产儿死亡率明显降低,各种严重早产儿疾病的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与正常足月新生儿比较,早产儿后期发生神经发育损害的风险更高。因此,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长期的跟踪随访,就显得极为重要。早产儿的发育与足月儿有显著的差别,早期发育虽然表现不佳,但是经过长期规律的随访和健康管理将影响并促进孩子的健康发育,大多数都会实现很好的追赶。
但从目前来看,全国的早产儿随访率尚缺乏比较可靠的数据,报道数据率从10-80%不一而足,而且大部分数据只基于随访至半岁到2岁,没有更远期的统计。
早产儿出院后即失访的状况有其现实原因,刘江勤表示,主要还是家庭对早产儿随访必要性的认识和意识还不够,家长觉得孩子看上去是健康的,就没有必要去医院,等到了一定阶段,早产儿视力、听力、智力甚至学习能力落后于足月儿时,才会意识到要去找医生。实际上,不仅早产儿,每个人都需要做好健康管理才能预防疾病,有更好的生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医生端来看,“术业有专攻”。比如,产科医生对儿科不了解,新生儿科医生对儿童健康发育不了解,儿保科医生对新生儿阶段的状况不了解,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赋能可以帮助个人建立起连贯性的医疗健康和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妇婴正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早产儿随访体系”,早产儿父母可以通过患者端,将家庭能获取的数据——比如孩子随访的频次、到医院做的检查结果、家庭监测的体温、心率等等穿戴设备参数等上传,并相应获得一些科普的养育知识;而医生端可以将早产儿的门诊随访结果上传至同一个数据库,两方完整的记录可以很好地储存下来,几十年后都可以追溯,积累的大数据可以为整个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支持。不仅如此,通过该信息系统建设,由于和患者接触的“触点”增多,临床数据愈加丰富,一妇婴专家已经开始逐步进行临床数据科研化,在随访患者参照组中发现了有价值的统计学差异。
据统计,一妇婴自2014年开始针对出生体重1500g以下的早产儿进行随访,当年的随访率仅为25%,通过建设互联网平台,到2017年随访率逐渐提高到58%。2018年,该院对2014年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三岁龄的随访和资料汇总,最终随访完成率为87.8%。
如今,一妇婴正在将“互联网+早产儿随访”的相关经验总结成项目,分享给全国有想法有能力的单位。截至目前,有超过40家妇幼保健院和综合医院新生儿科参与该项目,涵盖22个省市自治区,未来,针对早产儿的互联网随访体系将继续改进质量,在更多省份落地,围绕早产儿及其家庭为中心,形成基于移动终端的全国随访体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