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创新中国网 > 经济

南方比北方“冷”集中供暖究竟有没有必要?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4日 08:42 来源:金融界 编辑:张璠   阅读量:8496   
导读:11月8日,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习惯上,人们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南北之争”的话题,在这个季节总是格外热闹。比如,“南方人看雪,北方人看南方人”的调侃,“冬至吃饺子还是吃汤圆”的争议,还有刚刚登上热搜的“集中供暖”。有暖气的北方...

11月8日,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习惯上,人们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南北之争”的话题,在这个季节总是格外热闹。比如,“南方人看雪,北方人看南方人”的调侃,“冬至吃饺子还是吃汤圆”的争议,还有刚刚登上热搜的“集中供暖”。

有暖气的北方人有多“嚣张”?

当南方朋友抱怨:屋里比外面冷、睡觉需要电热毯空调小太阳、屋里潮湿晾衣服半个月不干等等时,北方朋友只用放出“我们有暖气”这句话,就足够伤害了。

近年来,南方集中供暖基本成了“每年一吵”的话题。经常有人问,南方这么多年没供暖都熬过来了,为什么这几年突然呼声高涨?对此,有网友是这么解释的:“以前网络不发达,谁知道北方人冬天过得那么舒服。”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眼下,已有一些南方城市开始试水集中供暖:在合肥,供暖范围已覆盖主城区和三大开发区,供暖面积2500万平方米;在武汉,目前武昌地区几个靠近热电厂的片区已经享受到集中供暖;在长沙,湘江新区将建设一批分布式能源站,供能半径辐射1.5公里,预计2020年建成投用……这不禁又让不少南方小伙伴看到了希望。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不过,对于南方地区而言,距离这个“梦想”,到底有多远?南方集中供暖,究竟有没有必要?

南方比北方“冷”,不接受反驳

根据气象学标准,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即视为冬天的开始,以此计算,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早在立冬之前就已经入冬了。

例如,在东北地区,早在10月下旬,沈阳气象台已经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10月25日开始5天滑动平均气温稳定小10℃,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冬季。而在南方,中央气象台的说法,未来一周,冷空气都很难跨过长江。

南方究竟冷不冷?一组常见对话是:“南方人:零下一度,冷死了。”“北方人:呵呵,那也叫冷。”

听到这里,南方人身体感觉有多冷,心里就有多委屈。

因为,从气象学角度来看,湿度对体感温度影响很大,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就降低1℃。也就是说,在湿冷的南方,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要比实际温度低不少。

也因此,对于到底是南方冬天冷还是北方冬天冷,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

坦白说,冬天除了偶尔在室外活动的时间,一天中我们大多数人的活动范围主要还是在室内。因此,从室外进入室内,才是南北方“温度”较量的开始。

此前,有媒体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贵阳等南方10个城市携带温度计实地测量发现,无采暖居民家庭中,平均温度仅为7摄氏度,最高室温12摄氏度,最低室温2摄氏度,武汉等地甚至出现室内温度低于室外的情况。

事实上,随着厄尔尼诺现象频发和冷空气不断南下,经常造成南方多个省市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等天气,室内温度经常处于0℃,极端气温甚至造成长时间0℃以下。

作为一个南方人,城叔必须说一句,南方真的比北方“冷”,不接受反驳。

为什么北方人可以,南方人不可以?

既然如此,为什么北方人可以在寒夜里享受“四季如春”,南方人不可以?

这个“直击灵魂”的拷问,从百年前南北分界线提出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1908年,在我国第一本自然地理着作《地文学》中,“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提出,将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

根据诸多学者的共识,“秦岭-淮河”不只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更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带”。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能源奇缺背景下,只能让最有需要的人“先暖和起来”。于是,这条线也成为改变南方人和北方人命运的分界线——北边的城市集中供暖,南边的城市只能望而兴叹。

这种“一刀切”式的划分标准,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也确实不够“科学”。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样位于河南的信阳和驻马店两座城市。

南北供暖分界线全长约2000公里,河南恰好被一分为二。信阳和驻马店相隔仅100多公里,冬季气温相差无几,无奈一个靠南、一个靠北,当驻马店的小明在温暖的房间里感受“岁月静好”,信阳的小王只能缩成一团抱紧自己,不平衡的感觉可想而知。

不过,其实,北方人真正享受这种“好日子”的历史也不算太长。

1958年,我国第一条供热管道开建,给长安街沿线供暖的管道则要到第二年才开始动工。有统计显示,1978年,全国集中供暖普及率还仅为1%,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暖气才开始在北方地区加速普及。而据《北京日报》报道,2015年12月底,北京胡同居民才彻底告别烧煤取暖。

随着经济发展,南方供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今年2月,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年会上,时任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就此公开谈到:“中国的采暖不是以温度来决定的,而是以区域来决定的,黄河以南现在还没有规定的采暖。而从在南方工作的经验来看,南方部分省市的冬天,不比北方像黑龙江之类的地方好过。”

他认为,从人们美好生活的愿望、要求来看,这个潜力还是巨大的。

供暖没问题,问题是要不要集中供暖?

如果说,南方要不要供暖已毫无疑问,那要不要集中供暖,却一直存在不少争议。

2013年初,中国遭遇近30年里最冷的冬天。其时,《新京报》报道透露, 国家发改委已组建南方冬季采暖课题组,“课题还处于调研阶段,在探讨一些可行的路径”。不过,几年过去,似乎并未有更多实质性进展。

反对集中供暖的理由,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首先是客观因素。南方地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城镇居民居住较为分散,且几乎没有集中供暖基础设施,长途管道输送、城市管网改造成本极大。此外,南方建筑特点也不利于保温,将带来更大能耗。

其次是使用效率。南方冬季很少像北方一样出现持续性低温,每年供暖周期短,集中供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有媒体称,合肥两个暖气管道进入已10年左右的小区,仍有约30%的业主没有开通暖气。

再次是环保考虑。此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研究指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进入采暖季后,SO2排放增加近50%,一次PM2.5排放增加约30%。如果集中供暖范围进一步扩大,空气质量扛得住吗?

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能源紧缺。

时至今日,我国集中供暖仍主要依靠煤炭。随着取暖季到来,相关部委已明确:

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原则,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这也被认为是对近年迅速推进的“煤改气”纠偏之举。

根据相关部署,到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以及其他地区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要分别达到60%与40%以上,而在2016年基准年,这一比例尚不足20%。

不少人应该还记得,2017年底,受“煤改气”影响,山东、河北等地遭遇“气荒”,不仅普通民众饱受停暖之苦,连医院、学校等也不得不公开“求援”。

实际上,早在2012年,时任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就公开表示,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不然对能源消耗是个巨大威胁。

2015年,住建部更官方回应,提倡“南方地区”采用分散、局部供热方式,解决个性化采暖需求。

所以,还在翘首以盼南方集中供暖的各位都散了吧。无论如何,好消息是,今年大概率是个暖冬,应该没有那么难熬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 双向对飞、夕发朝至!京东航空“北京大兴深圳”货运航线开通

    双向对飞、夕发朝至!京东航空“北京大兴深圳”货运航线开通

  • 科学没有疆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沪上两位科学家深情讲述动人心

    科学没有疆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沪上两位科学家深情讲述动人心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