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创新中国网 > 互联

福建德尔冲刺IPO:硬科技“独角兽”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0日 11:56 来源:证券之星 编辑:子墨   阅读量:7717   
导读:作为国内氟化工领域的“硬科技独角兽”,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板IPO进程备受市场关注。自2023年6月递交招股书以来,其上市之路波折不断,募资缩水、业绩下滑、研发投入争议等问题相继浮现,但公司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稀缺性与技术突破仍为其赢...

作为国内氟化工领域的“硬科技独角兽”,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板IPO进程备受市场关注。自2023年6月递交招股书以来,其上市之路波折不断,募资缩水、业绩下滑、研发投入争议等问题相继浮现,但公司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稀缺性与技术突破仍为其赢得资本青睐。

募资缩水但审核恢复,聚焦半导体核心业务

福建德尔原计划募资30亿元,但最新招股书显示募资规模缩减至19.45亿元,募投项目从7项调整为3项,聚焦电子级三氟化氯、含氟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级电子材料二期项目。这一调整被解读为应对市场变化和监管收紧的务实选择,旨在集中资源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2024年12月,公司完成财务数据更新后,IPO审核状态由“中止”恢复为“已问询”,标志着其上市进程重回正轨。根据上交所主板第二套上市标准,公司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近三年累计现金流净额达5.66亿元,符合上市条件。福建德尔是国内少数实现电子级三氟化氯、一氟甲烷及三氟甲烷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技术覆盖从原料制备到终端应用的全流程。其产品纯度达9N级别,应用于半导体蚀刻、清洗等高端环节,打破国外垄断。生态环境部核发的生产配额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独占地位。公司产品已进入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中芯国际等全球半导体巨头的供应链,并覆盖京东方、华星光电等显示面板头部企业。2023年,其六氟化硫、四氟化碳等产品产能及市占率位居全国前列,展现出显著的客户壁垒。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福建德尔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获科技部、工信部基金及红杉中国、深创投等顶级机构投资,凸显其“硬科技”属性。

挑战与风险:业绩波动与治理隐忧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3.03亿元降至0.64亿元,扣非净利润2023年更是骤降至3573.55万元。毛利率由41.46%下滑至17.73%,主要受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拖累。六氟磷酸锂价格暴跌及产能过剩导致该板块收入占比从38%降至4.28%,成为业绩“拖油瓶”。尽管公司强调技术领先,但其研发费用率显著低于行业均值(4.83%-5.58%)。对此,公司解释称氟化工基础材料业务研发需求较低,且新能源板块研发投入因市场波动调整,但这一差异仍引发投资者对长期竞争力的担忧。三位实控人合计持股仅35.06%,IPO后将进一步稀释。尽管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但低持股比例可能引发控制权争夺风险。此外,历史股权代持问题(涉及多名自然人数千万股)虽已解除,但其时间点与IPO申报高度重合,引发市场质疑。

公开资料显示,福建德尔正通过加码半导体材料业务降低对新能源板块的依赖。2024年上半年,半导体材料收入占比提升至50%以上,且下游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市场需求持续扩张,或为业绩注入新动能。本次募资投向的电子级三氟化氯等项目,瞄准国产替代需求,预计达产后将巩固公司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行业分析指出,国内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超15%,公司产能消化具备较强保障。

福建德尔的IPO之路既是其技术实力的试金石,也是市场对硬科技企业估值逻辑的检验。尽管面临业绩波动与治理隐忧,但其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稀缺性、技术壁垒及国家战略支持,仍为其赢得了“硬核独角兽”的标签。若成功上市,公司或将成为国产半导体材料替代浪潮中的关键力量,但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其业务结构优化与盈利能力的实质性改善。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报道